- 罗丽梅;
厉鹗继承了朱彝尊的词学传统,在乾隆词坛顺应盛世文化思潮,有力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发展,成为江浙地区词坛领袖。在嘉庆、道光年间,厉鹗幽隽的词风与清空醇雅的词学主张受到广泛推崇,其词被当时的词人奉为创作典范。晚清时期,浙西词派逐渐失去主流地位,各种词学思想的博弈使得词坛对厉鹗词的评价褒贬不一。清代词坛对厉鹗词接受态度的变化,不仅折射出词坛主导流派的嬗变,也反映出非主导词学思想间的博弈。
2025年03期 v.43;No.208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杨;
在清末民初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与改良社会的背景下,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思想介入此时的小说理论批评,“小说话”是推动此进程的主要力量。科学精神主要通过小说话的作品介绍、文本批评和理论建构介入清末民初小说理论批评。清末民初小说话通过提倡科学小说宣传科学精神,并将科学精神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结;通过“以科学释小说”的批评实践促使科学精神成为小说批评的重要尺度,赋予经典作品契合时代价值取向的新阐释;依托“语言文字进化论”将科学精神内化为小说理论的有机部分,最终实现了科学精神对小说理论批评的深度介入。科学精神对传统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乃至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进贡献较大,然“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则在制约读者全面认识小说思想内涵的同时,削弱了小说话的人文属性。
2025年03期 v.43;No.20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路;
写作伊始,刘震云就将故乡延津作为创作的精神场域,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中特有的“延津叙事”。“延津叙事”的核心是故乡,在《一日三秋》中,他延续了这一创作传统,并将“延津叙事”推向了高峰。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乡土人伦风貌,展示了作家一贯的故园依恋姿态。在不停地离乡与返乡的过程中,故乡对漂泊者而言逐渐他者化,乡土漂流者只能通过精神怀乡的方式回望故土,而当他们意识到记忆中的故乡再也无法回去时,曾经建造的故乡神话便轰然倒塌。刘震云以非启蒙的乡土民间立场,重新审视故乡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心理和思想,以此建构“延津叙事”的审美新图景。
2025年03期 v.43;No.208 61-6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于子程;袁栋洋;
作为新世纪以来颇具争议性的文学潮流,“80后”青春文学在早期呈现感伤的美学风格。其成因主要与创作主体的低龄化、“8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以及商业资本的导向有关。从文本层面来看,“80后”青春文学作品往往注重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结构上呈现散文化特征,且自叙传性质较为鲜明。从文学史角度来看,“80后”青春文学的感伤书写伴随该文学潮流的发展,经历了由先锋到常态的转变,这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对其盲目追捧以及创作主体自身面临艺术困境导致的。
2025年03期 v.43;No.208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束少军;
在《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中,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以中了巨额彩票的底层人物阿斯博放弃与重新认同其反社会行为为叙事线,表征和反思《反社会行为法令》颁布后的英格兰现状。一方面,艾米斯关注阿斯博的名人形象建构及其造成的异化结果,展现个体因服从该法令而可能面临的真实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作为对前一种真实状态的回应,艾米斯聚焦阿斯博对反社会行为“粗糙”一面的发现与认同,为克服异化构建真实自我提供思路。从异化到反异化,艾米斯并不是美化反社会行为,而是引导读者关注与思考“活在当下”的两种真实维度。这种真实书写使该小说跳脱后现代游戏逻辑,体现艾米斯观照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责任担当。
2025年03期 v.43;No.20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