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运河文化研究

  • 宋代江南运河沿线地区灾害及相关问题研究

    吕金伟;

    宋代江南运河沿线地区发生灾害206次,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特征。面对灾害带来的损失,时人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济,其中,以官府力量为主导的纯官方行政性救济措施发挥了较大作用,灾害治理呈现以官府为救济主体,以行政化手段为主且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兼有的特征。受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江南运河沿线地区灾害记载呈现北宋的记载少、南宋的记载多的特征。

    2025年03期 v.43;No.20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试论明成化年间漕河管理体制的建立

    孔维涵;胡克诚;

    明成化年间是中国古代漕河治理的关键转折期。总理河道官的创设、工部分司专管漕河制度的确立和漕河管理组织架构的形成,标志着明代漕运管理体制正式确立。漕河管理体制化反映出明代治河理念的变化,即中央设置总理河道官统筹全局,地方配置专职河道官员管理具体事务,从而构建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治理网络。该体制既体现了国家行政架构向专业领域的制度性延伸,也反映出漕运管理从临时应对向常态化治理的转型。明成化年间漕河治理的制度建设,不仅解决了元代以来漕运系统行政分散、效率低下的积弊,更开创了明清两代漕运管理规范化的先河,在中国运河治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2025年03期 v.43;No.20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常州三杰研究——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90周年研究专题

  • 瞿秋白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抉择与坚守——基于瞿秋白早期3篇文献的视角

    顾建军;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的一生,是寻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的一生。文章通过细致解读瞿秋白入党前的3篇文章《革新的时机到了!》《读〈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主义大会》,考察瞿秋白从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最终信仰共产主义的心路历程,从中探求早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初心。

    2025年03期 v.43;No.208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瞿秋白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生成理路、核心要义与当代启示

    汪家伟;韦泽;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倡导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推崇文艺大众化及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瞿秋白文化领导权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深化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v.43;No.20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近10年国内瞿秋白研究述评

    胡颖群;韦瑞瑞;

    瞿秋白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中共早期领袖,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革命先驱。近10年来,国内学界对瞿秋白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创作革命音乐、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宣传中国革命运动、开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5个方面展开,研究成果丰富,使人们对瞿秋白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多维。未来,瞿秋白研究可以在综合性研究、系统性研究和比较性研究方面作深入拓展。

    2025年03期 v.43;No.20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常州文化

  • 孔子对季子的评价研究

    沈建钢;庄琦玲;

    史学界素有“南季北孔”之称。孔子和季子是轴心时代华夏大地的文化伟人,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文章聚焦孔子评价季子的认知过程,指出孔子曾充分肯定季子为“吴之习于礼者也”“其合礼也乎”,热情赞扬季子传承“至德文化”,能“以义正人”,并高度褒奖季子“其天民也乎”,为“延陵君子”。

    2025年03期 v.43;No.208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及创新发展——以常州象牙浅刻为例

    金心亦;萧剑波;

    大运河常州段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象牙浅刻为其典型代表。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遗传承现状,探究常州象牙浅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并聚焦其活态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路径,从替换材料探索、创意产品开发、教育生态构建3个维度提出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照。

    2025年03期 v.43;No.208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

  • 对话叙事的间离性研究——以美国华裔作家李翊云小说《我该走了吗》为例

    刘思佳;王祖基;

    《我该走了吗》是美国华裔作家李翊云首部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多层对话结构展开叙事,从人物话语表现、对话场景交织、叙述声音干预三重维度构建间离效果,揭示死亡创伤对家庭个体的深层心理影响。叙事结构层面,作家解构叙述者与被叙者的传统关系,凸显后现代叙事特征,使读者在文本解码过程中形成期待视野异化。艺术创新层面,作品将戏剧理论融入小说创作,制造文本裂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移民书写的程式化表达模式,另一方面以反叙事姿态拓展了亚裔英语文学的美学边界。

    2025年03期 v.43;No.208 41-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魔幻外表下的严肃现实——论陈映真与马尔克斯的去殖民书写

    徐振楷;

    陈映真受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创作了小说《万商帝君》。在创作手法层面,陈映真将台湾社会现实与魔幻元素相融合,突破了以往严肃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在叙事结构层面,小说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隐喻台湾历史的发展轨迹,与《百年孤独》的环形叙事结构形成呼应;在小说主题层面,陈映真借鉴马尔克斯对新殖民主义社会的思考,批判知识分子的奴化现象,凸显语言殖民化危机。他吸收马尔克斯的创作理念,将台湾文学纳入第三世界文学视野,构筑起抵抗新殖民主义的双向路径:对内扎根大陆闽南文化,重塑身份认同;对外揭示跨国公司的经济霸权,解构殖民控制。

    2025年03期 v.43;No.20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学

  • 论清代词坛对厉鹗词的接受

    罗丽梅;

    厉鹗继承了朱彝尊的词学传统,在乾隆词坛顺应盛世文化思潮,有力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发展,成为江浙地区词坛领袖。在嘉庆、道光年间,厉鹗幽隽的词风与清空醇雅的词学主张受到广泛推崇,其词被当时的词人奉为创作典范。晚清时期,浙西词派逐渐失去主流地位,各种词学思想的博弈使得词坛对厉鹗词的评价褒贬不一。清代词坛对厉鹗词接受态度的变化,不仅折射出词坛主导流派的嬗变,也反映出非主导词学思想间的博弈。

    2025年03期 v.43;No.208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由“小说话”观科学精神对清末民初小说理论批评的介入

    郭杨;

    在清末民初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与改良社会的背景下,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思想介入此时的小说理论批评,“小说话”是推动此进程的主要力量。科学精神主要通过小说话的作品介绍、文本批评和理论建构介入清末民初小说理论批评。清末民初小说话通过提倡科学小说宣传科学精神,并将科学精神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结;通过“以科学释小说”的批评实践促使科学精神成为小说批评的重要尺度,赋予经典作品契合时代价值取向的新阐释;依托“语言文字进化论”将科学精神内化为小说理论的有机部分,最终实现了科学精神对小说理论批评的深度介入。科学精神对传统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乃至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进贡献较大,然“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则在制约读者全面认识小说思想内涵的同时,削弱了小说话的人文属性。

    2025年03期 v.43;No.20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从故乡到精神故乡——论刘震云《一日三秋》中的“延津叙事”

    李路;

    写作伊始,刘震云就将故乡延津作为创作的精神场域,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中特有的“延津叙事”。“延津叙事”的核心是故乡,在《一日三秋》中,他延续了这一创作传统,并将“延津叙事”推向了高峰。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乡土人伦风貌,展示了作家一贯的故园依恋姿态。在不停地离乡与返乡的过程中,故乡对漂泊者而言逐渐他者化,乡土漂流者只能通过精神怀乡的方式回望故土,而当他们意识到记忆中的故乡再也无法回去时,曾经建造的故乡神话便轰然倒塌。刘震云以非启蒙的乡土民间立场,重新审视故乡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心理和思想,以此建构“延津叙事”的审美新图景。

    2025年03期 v.43;No.208 61-6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80后”青春文学的感伤情调

    于子程;袁栋洋;

    作为新世纪以来颇具争议性的文学潮流,“80后”青春文学在早期呈现感伤的美学风格。其成因主要与创作主体的低龄化、“8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以及商业资本的导向有关。从文本层面来看,“80后”青春文学作品往往注重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结构上呈现散文化特征,且自叙传性质较为鲜明。从文学史角度来看,“80后”青春文学的感伤书写伴随该文学潮流的发展,经历了由先锋到常态的转变,这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对其盲目追捧以及创作主体自身面临艺术困境导致的。

    2025年03期 v.43;No.208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异化与反异化——论《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中的真实书写

    束少军;

    在《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中,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以中了巨额彩票的底层人物阿斯博放弃与重新认同其反社会行为为叙事线,表征和反思《反社会行为法令》颁布后的英格兰现状。一方面,艾米斯关注阿斯博的名人形象建构及其造成的异化结果,展现个体因服从该法令而可能面临的真实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作为对前一种真实状态的回应,艾米斯聚焦阿斯博对反社会行为“粗糙”一面的发现与认同,为克服异化构建真实自我提供思路。从异化到反异化,艾米斯并不是美化反社会行为,而是引导读者关注与思考“活在当下”的两种真实维度。这种真实书写使该小说跳脱后现代游戏逻辑,体现艾米斯观照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责任担当。

    2025年03期 v.43;No.20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艺术——经典神话叙事研究专题

  • 借“逸”入影:《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审美表达与文化传播

    徐张成;李俊保;

    《哪吒》系列动画电影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美学理念的基础上,借“逸”入影,以“逸”为美,构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并以“逸”复意,有效推动了文化传播。基于此,《哪吒》系列动画电影通过色彩对比、空间安排以及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等多重视觉元素,成功实现了“逸”美风格的审美表达。由“逸”进入《哪吒》系列动画电影,既能揭示影片美学风格的独特韵味,又能洞察其在文化传播中的深远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的创新表达与传承路径,同时也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提供了重要的桥梁。

    2025年03期 v.43;No.208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空间·具身·越界:《黑神话:悟空》的交互叙事

    陈梅雪;王明科;

    数字游戏作为交互叙事在影像艺术与数字媒介领域的延伸,体现了后经典叙事学对叙事性作品的精细化描述与跨学科融合。《黑神话:悟空》通过空间构建、具身交互与叙事越界实现了文学叙事与游戏机制的深度融合。该游戏通过“文本即世界”与“文本即游戏”的双重逻辑建构空间范式,赋予玩家具身性体验,并在叙事边界上实现越界,以达到沉浸式的叙事体验。交互叙事在游戏中揭示了玩家对叙事主体的多元化推动作用,展现了交互叙事的创新性实践。

    2025年03期 v.43;No.208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纵横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工程

    潘金林;

    在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是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涵包括:育人目标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育人路径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方式为言传、身教,师生关系为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策略为: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彰显学校特色,打造“教—学—研”共同体。

    2025年03期 v.43;No.208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季子文化融入高校青年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沈蓓绯;欧小乔;

    季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意蕴。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季子文化融入高校青年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筑牢青年的精神根基,还能激发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其文化自信。探究季子文化融入高校青年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能够为高校青年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2025年03期 v.43;No.20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文科建设驱动下“一课多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何玉莲;徐茵;赵可恒;郭琰;

    在新文科建设中,高校教学需强化价值引领、跨界融合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相关实践为案例,探究“一课多师”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该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依托辅助支持式、“多师同堂”式、模块分工式等多元组织形式,借助数字化协同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了专业学习的价值引领深度、学科交叉广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效度,旨在为培养兼具跨学科视野与交叉融合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v.43;No.208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稿约

    <正>《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为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运河文化研究》《常州三杰研究》《常州文化》《文学》《艺术》等。投稿的要求:1.稿件字数以8 000字左右为宜。2.稿件务必写出200~300字的摘要,3~5个关键词。3.文中图表要大小适中,线条均匀、清晰,主辅线分明。图要写明图序、图名,图坐标轴应标明比例代号,注明单位符号。文中图表以JPG或TIF格式另存,分辨率600线以上。表格采用三线表。

    2025年03期 v.43;No.208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