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运河文化研究

  • 微空间文化生产中的基因传递与文化自觉——基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化展示分析

    谢峰;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地方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博物馆微空间文化生产过程中游览者的参与情况及其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游览者文化认知受功能服务、情境感知和自我感受等因素共同影响,主动构建的认知既延伸了物理空间价值,又促进了文化生产感知,其文化认知趋同与离散并存,既有对大运河文化的共鸣,也存在个性化差异。

    2025年02期 v.43;No.20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清代大运河镇江段的整治

    孙洪军;周楚悦;陈可琪;

    清代地方政府在治理大运河镇江段的过程中,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在上游开挖淤沙疏通通江口门,修治京口闸座,拓宽府城河道;在中游浚深河道,砌筑河岸;在下游整治练湖,恢复其济运水柜的功能,改建张官渡闸,以利漕船运行。治理者传承古代治理运河的经验和技术,注重实效,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2025年02期 v.43;No.207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常州三杰研究_纪念恽代英诞辰130周年研究专题

  • 恽代英对传统修身文化的继承、发扬及其时代价值

    袁崇安;

    恽代英从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和经世致用理念出发,秉承“修齐治平”的理想,通过“立己达人”的修身实践,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理想。少年时代,他继承优秀传统修身文化,以日记反省自己,以格言警句激励自己,以自讼语检讨自己,以修养记分格考核自己,以社团群修砥砺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创造性地将传统修身文化与党员党性修养充分结合:苦行修身、节俭利他、安贫乐道、慎独律己。恽代英“立己达人”、胸怀天下的修身实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既彰显党的创新理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也将在新时代引领地方精神文化建设,引导青少年见贤思齐,推动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实践。

    2025年02期 v.43;No.207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恽代英妇女解放思想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与历史价值

    陆梦婷;何绵锦;

    妇女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参考。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驱,恽代英密切关注中国妇女发展问题,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恽代英妇女解放思想源自其个人的家庭经历,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事业的理论,立足于民国时期妇女的悲惨处境,发展于辛亥革命以来的妇女运动实践。恽代英妇女解放思想阐明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明确了妇女的社会权利,剖析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揭示了妇女解放的基本途径。恽代英妇女解放思想唤醒了妇女自我解放的意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一批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妇女干部。

    2025年02期 v.43;No.20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撒播思想 启迪民智——恽代英翻译实践探赜

    陈琪;徐多毅;

    恽代英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在青年时期翻译了大量作品,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恽代英的翻译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以译养家、引入新知、受人委托,所选取的翻译文本特点鲜明,译者主体性较为突出。恽代英的翻译作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学校体育改革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2025年02期 v.43;No.20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白雪词社多元艺术风格探析

    徐安奇;

    白雪词社是民国初年宜兴地区重要的文学社团,其创作风格多元,词作艺术价值较高。白雪词人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兼容“本色”,形成了辨体与破体合一的风格。其词婉约清丽、以幽秀胜,是鲜明的辨体实践。词人作词有时率然命笔,语言通俗易懂,甚至以方言入词,有时又浑厚和雅,体现出“以学问为词”的特色,这二者均为破体的表现。白雪词社的创作呈现多元包容的特点,这与民国旧体文学革故鼎新的文学史背景息息相关。

    2025年02期 v.43;No.20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朝鲜汉诗话中王安石诗歌接受的美学内涵

    侯慈秀;张学文;

    自王安石的诗歌在高丽末期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各时期的诗话著作都展现了王安石的创作风貌。朝鲜诗人主要从风格、体裁、语言等方面诠释王安石诗歌,他们从深婉不迫、精巧有意味、自然清新等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诗歌创作对宋诗的创新与超越,也从巧语为诗、议论故实等方面对王安石诗歌创作提出了批评与质疑。在对王安石诗歌进行深度掘进和理性衡鉴的过程中,朝鲜诗人也流露出其诗歌审美倾向与对诗学价值的选择。

    2025年02期 v.43;No.20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实主义土壤开出的幻想之花——论晚清小说中“科学”的三重变形

    许琳;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科技大量传入中国社会,“科学救国”思潮迅速掀起,晚清时期,一些小说作家对科学描绘有着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复杂、作家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素养等原因,原本探求新知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偏移。在晚清小说中,科学不再单纯以理性、实证的面貌出现,而展现出政治议论色彩浓郁、富有玄幻色彩、灵魂与物质融合的特点。科学在晚清小说中的变形,既是时人感时忧国的心境显露,又体现了晚清小说在思想层面初步具备现代性萌芽。

    2025年02期 v.43;No.207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班宇小说中的隐喻书写

    魏宏瑞;刘欣;

    班宇的小说通过篇名与人物的双重隐喻,再现了东北工业转型期的创伤记忆,书写了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借助隐喻叙事,班宇将多义化的个体经验与对底层人物的关注转化为集体记忆,同时以“越冬精神”为内核重现历史细节,在文本裂隙中重塑底层人民的精神尊严,为当代东北书写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

    2025年02期 v.43;No.207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循此苦旅,以达人间——探析“毕式拯救”的人性复归路径

    吴莉莉;

    毕飞宇在其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中延续拯救与救赎的小说母题,构筑了“白衣天使”傅睿的生命场域,串联起个体的精神痛楚与现代社会的时代阵痛。作品以傅睿为中心集聚起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傅睿与世间他者互为镜像的过程中,呈现其精神世界不断走向迷失的人生境遇,在此基础上凸显拯救与救赎的社会意义。当好儿子、好丈夫、好医生的面具滑落之后,“优绩主义者”傅睿的“神性”质素消退,由“神”复归至“人”,从施救方变为被救方,重新获得了“人性”,最终实现了与残缺人间的和解。

    2025年02期 v.43;No.207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蕉风》与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的关系

    万彤彤;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逐渐进入马华文坛的视野。《蕉风》作为东南亚备受瞩目的华文纯文学刊物,借新时期诗歌的影响助推马华现代诗歌的再出发,同时积极接纳新时期文学成果,凸显了马华小说在主题深化与形式革新两方面的美学追求。此外,《蕉风》通过介绍新时期文学的相关书籍、刊发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论文等途径,进一步实现了与新时期文学的双向交流,推进了马华文学系统的架构与完善。

    2025年02期 v.43;No.207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

  • 媒介互文性视域下海派京剧的跨媒介转型——以《火烧红莲寺》为中心

    邵宣;

    20世纪初,电影技术革新引发的文化生态变革驱动海派京剧以《火烧红莲寺》为实践案例展开跨媒介转型。该剧以武侠神怪题材为载体,通过重构小说叙事体系、移植电影视觉语法、改写叙事话语三重路径,形成虚实共生的互文性改编策略。其既承袭戏曲程式化表演传统,又融合电影写实美学,成功构建了新型舞台语汇,推动武侠题材成为都市通俗文艺主流,为近代艺术形态转型研究提供典型样本。

    2025年02期 v.43;No.207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非遗视角的立体绘本设计研究

    王婷;

    本研究基于非遗立体绘本当前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立体绘本的叙事方式、形态构造及阅读体验等特征表现,提出了非遗立体绘本设计策略。研究表明:非遗立体绘本设计可以通过融合复调式文本叙事、搭建并行式多线叙事、打造对话性交互叙事等方式,重新演绎非遗故事;通过巧用材质强化情感表达、利用工艺展现美学价值、优化结构凸显功能等手段,再现非遗场景的魅力;借助多感官融合技术、情景模拟以及技术创新驱动等互动形式,提升儿童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水平。非遗立体绘本的创新设计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与生态发展,同时可以增强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2025年02期 v.43;No.207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字

  • 矛盾式表达网络拟亲属称谓语“X+姐||哥”探析

    江萍;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语言生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拟亲属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在网络语境下衍生的新变体。2023—2024年,“小孩姐|哥”与“老公姐|媳妇哥”成为新兴网络流行语。这2组网络拟亲属称谓语的亲属义内涵已经淡化,成为对拥有与传统性别特质有别的个体或群体的称呼。在新的表达语境中,赞扬或崇拜义被凸显,拟亲属称谓语呈现出矛盾式表达的语义对立性特征和网络语言的颠覆性特征。此类构式变化的过程和动因可从结构语义、认知理据、社会心理等角度展开研究。

    2025年02期 v.43;No.20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古汉语介词悬空现象探究

    张贺媛;

    介词悬空现象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在中古汉语中尤为常见。中古汉语介词悬空的结构大致可划分为承前省略、隐含缺失与紧邻固化等3类。可悬空的介词包括范围介词、原因目的介词、被动介词、方所时间介词和凭借工具介词。中古汉语介词悬空现象是由语言表达经济原则、语义凸显原则、韵律和谐原则以及介词虚化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2025年02期 v.43;No.207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纵横

  • 德性何以养成:习惯的力量

    罗静;

    德性如何养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亚里士多德曾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2类,认为后者是通过习惯养成的。后人延续了亚氏的习惯论,并将之奉为圭臬。但亚氏并未详述习惯何以具有塑造德性的力量。安娜斯与斯莫发现这一遗漏后,分别基于亚氏主张展开论证。他们对德性培养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阐明德行习惯与“例行公事”之间的区别凸显德性培养的特殊性,但二人的方案均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对德行习惯的把握可从“知行合一”中获得启发。德性的养成既需要德性知识的积累,也需要躬行实践的检验。正是在“道德知识—德性—德行”三者有效互动的过程中,人的道德主体性才得以彰显。

    2025年02期 v.43;No.207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陈珂文;

    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面临缺乏明确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必需的供给保障机制以及完善的科研合作机制等现实困境,应从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打造“立体式”双师培养平台、搭建双师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

    2025年02期 v.43;No.20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聪;赵阳;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飞速发展,设计领域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立足AIGC时代下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将AIGC融入设计课程群建设、构建人机共教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多模态跨学科内容供给、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等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为AIGC背景下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2025年02期 v.43;No.20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为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运河文化研究》《常州三杰研究》《常州文化》《文学》《艺术》等。投稿的要求:1. 稿件字数以8 000字左右为宜。2. 稿件务必写出200~300字的摘要,3~5个关键词。

    2025年02期 v.43;No.207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