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运河文化研究

  • 李玉传奇中的运河文化书写

    丁徐香;

    李玉是明末清初苏州派的代表剧作家,他的现存传奇包含了丰富的运河文化书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大运河文化对李玉有着深刻的影响,李玉熟谙运河江南段的社会生活,并将其渗透在写作中,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运河在商业活动、水上交通及民俗信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质。李玉传奇承载了运河的历史记忆,展现了运河人的精神品格,丰富了运河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明清文人强烈的地域意识和对运河的情感认同。

    2025年01期 v.43;No.20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陈瑜;

    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旅游市场具有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观和较为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文章基于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指出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即体育旅游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尚未精准对接、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多方协同合作机制有待优化等,认为应通过增强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旅游吸引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文体旅产品体系、加速体育旅游数字化转型、多方力量协同合作等举措更好地促进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43;No.20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常州三杰研究_常州三杰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题

  • 常州三杰干部教育红色矩阵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兴勇;唐欢;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被誉为“常州三杰”,是常州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色资源,是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本土鲜活教材。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充分挖掘利用常州三杰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积极构筑干部教育培训红色矩阵,传承弘扬常州三杰革命精神,推动红色基因转化成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能。

    2025年01期 v.43;No.20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瞿秋白党建思想的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与贡献启示

    纪丹青;周师;

    瞿秋白党建思想是他在承继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立足中国共产党初期的建设状况、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中生成的。其核心内容包括政治建设论、组织与思想建设论、作风建设论、纪律建设论。瞿秋白党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对于新时代持续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加强党群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1期 v.43;No.206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恽代英宗教理论的研究:回顾与前瞻

    李勇;邓颖;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宗教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尽管关于恽代英宗教观的整体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学界对恽代英无神论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早,然而该研究多被纳入其哲学思想研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探讨。国内外学术界在探究恽代英与基督教关系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与此同时,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与争议。恽代英宗教理论的研究未来仍有拓展空间。

    2025年01期 v.43;No.206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恽代英家庭教育思想探赜

    史自词;曾佳婷;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以“教育研究为第一事”,将“养成健全的公民”作为毕生的教育理想,不仅致力于学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而且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出发,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优势;二是系统阐述了家庭德育、智育、体育和家庭游戏的主要内容、实施原则和方法。恽代英的家庭教育思想融合了传统智慧并有所创新,对当前家庭教育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2025年01期 v.43;No.20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常州文化

  • 元代奔牛乡校塾师谢应芳的教育行实研究

    张武英;苏卉君;

    元末明初常州儒贤谢应芳在奔牛执教20余年。谢应芳以培育学童的道德为旨归,经他课教的学童文质彬彬,雅饬知礼,他因此赢得了学童和家长的敬重,其教育实绩令当时的贤俊啧啧称奇。谢应芳也是创新教学的实践者,他注重培养学童的生活技能,不拘泥于既有的习字教材,而是结合生活需要自编自创教学内容。他的教育理念因为注入了生活气息,实用而接地气,表现出平民教育的特征。身为一世儒贤,谢应芳对社会教化的提升也投注了人文关怀,他毕生致力于表彰乡贤邹浩,以此促进社会风气的提升。谢应芳去世后,常州郡县围绕其开展的崇祀活动绵延不绝,这些活动催生了相关主题、多种样式的文学作品。常州地方文史工作者应该对谢应芳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标签、元素给以足够的学术关注。

    2025年01期 v.43;No.206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异代知己:论赵翼对苏轼诗歌的接受

    刘书含;

    赵翼推崇苏轼,对其人、其诗进行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析,认为苏轼以才得名,口快笔锐,为人襟怀坦荡。赵翼运用比较批评的方法对苏轼诗歌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苏轼诗歌的总体特征。苏轼诗歌内容议论精当,用典准确自然,风格自成一家,对赵翼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赵翼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露对苏轼的敬仰与惋惜之情,其诗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深受苏轼诗歌影响。赵翼对苏轼诗歌的批评不仅为后世学者研究苏轼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人们理解赵翼的诗学理念和诗歌作品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1期 v.43;No.206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文学

  • 对外表达与自我书写:清中叶江南闺秀题画诗词书写探析

    孙荣望;

    乾、嘉、道时期,江南闺秀题画诗词多具备社交性质,本质是闺秀向外表达的感受与认知,凝聚着对外表达与自我书写两重要义,因而其间也呈现当时社会空间中的女性形象,蕴藏着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时期闺秀题画诗词的女性书写涉及两方面:一是超越平庸生活,实现脱俗,她们在诗词中营造美好情境,烘托飘然欲仙之感,突出隐逸之心,强调才华之展现,以此描绘美好脱俗的女性形象;二是深受儒家理想女性形象的影响,女性无法彻底摆脱妇女日常生活职责,所以这类诗词往往陷入公式化窠臼,不过仍有一些闺秀凭借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尝试突破。因而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实则联系在一起,二者共同描摹出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

    2025年01期 v.43;No.20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元人朱希晦诗歌初探

    周莹;刘嘉伟;

    元代著名隐逸诗人朱希晦于元顺帝至正末年隐居瑶山,其人甘贫乐隐,博通群籍,有名士风范,其诗歌各体皆备,得唐代大家之精要,无雕琢萎靡之气。朱希晦因时而作和因地而作的2类山水诗体现了其诗歌创作中的自然意识。其咏怀诗主题可分为忧民之叹和隐逸之思两大类,多表达他对生命的思考,其忧民之作兼有“诗史”之功,其隐逸之作在元代隐逸现象和休闲心态的影响下,呈现出更加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朱希晦诗作五言清丽,七言典雅而有雄壮之气,在元末盛行秾丽诗风的南方诗坛别树一帜。

    2025年01期 v.43;No.20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能够”世界的混沌——《欢迎来到人间》的精神困境和双重反叛

    吕沁妍;

    毕飞宇的长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是他自现实主义转型以来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这部小说通过透视社会的众生群像,揭示了微观权力奴役人性且以代际承续的方式不断扩张的本质。小说出现的瘙痒、疯癫和失语症是关于身体病痛的隐喻,亦是人物崩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征。作者探照记忆深处情感创伤,用弥赛亚的寓言构建出对“能够”世界的双重反叛格局,从而进行自我疗愈。在“伤害”这个永恒的母题之下,毕飞宇进一步深化了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2025年01期 v.43;No.20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纾解异化的无条件好客——《路》中的恐惧书写与他者伦理

    周东方;

    论者通常从生态批评、物质书写、神话母题等角度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路》,但却忽视了作品对后911时代美国社会文化的指涉和隐喻。《路》以寓言化的手法呈现911事件后美国民众的恐惧和焦虑状态,体现了麦卡锡对美国社会心理深刻变迁的独到见解与深切关怀。文章以故事中的恐惧情感为线索,揭示小说科幻外表下影射的灾难后美国社会个体间普遍存在的“他者恐惧”现象,阐明恐惧的深层根源在于布什主义不断渲染的善恶二元观念,并指出小说家认为“无条件好客”这一西方悠久文明传统不仅是对抗个人恐惧情绪的一剂良药,更是重塑健康、非异化人际关系的关键策略,为后911时代美国社会乃至更广泛的人类社群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救赎路径。

    2025年01期 v.43;No.20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记忆之链:纳博科夫与普鲁斯特的文学对话

    熊梓渝;

    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记忆的奥秘,他全部创作的核心在于记忆。对此,他深受普鲁斯特的影响,两位大师由此展开了文学对话。值得一提的是,出于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流亡身份,纳博科夫并没有全盘接受普鲁斯特的“非自主性记忆”学说,相反,他极力强调“自主性记忆”的决定性地位。不同于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始终将记忆作为一种工具,从而避免了前者对记忆的过度依赖。一方面,纳博科夫有意“误读”普鲁斯特,并拒绝普鲁斯特的记忆学说,另一方面,尽管存在许多差异,纳博科夫是在普鲁斯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记忆艺术,这从侧面反映出纳博科夫与普鲁斯特之间文学对话的多义性与复杂性。

    2025年01期 v.43;No.20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化·艺术

  • 萧友梅合唱作品《春江花月夜》中的国乐观

    乔邦利;

    作为新音乐运动的开先河者和领军人物之一,萧友梅一生都在践行“兼容并包”的国乐观,努力通过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实践,建立一种在艺术内涵上体现国民精神和民族神韵,在创作水平上能与世界比肩的“国民乐派”。合唱《春江花月夜》是萧友梅将西方多声部声乐创作手法运用于我国传统音乐改造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萧友梅“学习西乐,改良旧乐,创造新乐”的一贯主张。

    2025年01期 v.43;No.20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起源、价值与保护传承研究

    韩红亮;郝红科;严婵;石小庆;

    2016年,郑国渠荣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其历史、科学和社会文化价值得到高度重视。文章以郑国渠的起源和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了郑国渠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运用历史演绎方法,将古人的智慧提炼为治国、治人、治事、治水、治创等5个方面,从格局、定力、胸怀、活力4个方面总结了郑国渠文化对今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启示,并提出了“认知、守护、传播”保护传承遗产文化的路径,为郑国渠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借鉴。

    2025年01期 v.43;No.206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语言文字

  •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路径解析

    马福华;刘倩;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前经典化时期、20世纪上半叶的经典化形塑期、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经典化确立期3个发展阶段。其经典化建构是译者积极推介和赞助力量推动合力作用的结果。《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成功之道展示了中国典籍海外译介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对于推动中国典籍“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加大主动译出投入力度,提升对外传播话语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建构中国典籍在海外的双重经典地位;充分利用新媒介平台,创新传播技术和手段。

    2025年01期 v.43;No.20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N1+帮+N2+X”的构式特征及语义呈现

    黄钾议;

    “N_1+帮+N_2+X”是一种特殊构式,强调N_1通过方式X来帮助N_2完成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状态或实现某种结果。由于X的范畴扩大,该构式产生了方式状态义并延展出3个下位构式:多义构式“N_1+帮+N_2+VP”、非典型双宾构式“N_1+帮+N_2+NP”、补足构式“N_1+帮+N_2+QP”。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3个子构式呈现出各自的语义特点和构式特征。

    2025年01期 v.43;No.206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教育纵横

  • 现代产业学院生态群落的共生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蒋惠凤;许珂;李莉;

    在现代产业学院作为界面的生态群落中,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被置于一个全新的系统和体制环境中,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全新的内涵。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这一分析方法,借助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将通过扎根理论得到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融入共生理论的架构之中。结果表明:生存式需要、参与式需要和组织外部支持共同构成共生动力,而政策风险和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则构成了共生阻力。在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共生界面内,共生单元间形成了明显交互、整合发展和一体推进3种不同层次的互动模式。这些模式对知识存量增长、人岗匹配度和产业契合度提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产业学院生态群落的共生内涵要素为边界组织、一体同心、赋能联接。

    2025年01期 v.43;No.20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究

    陆孟;邢鸥;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集思政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复合育人场域。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育人理念共识、基本载体建设、力量下沉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高校应逐步健全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制度规范体系、标准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队伍培养体系,采取多项措施,实现服务与管理深度融合、育人育心力量下沉、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2025年01期 v.43;No.206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稿约

    <正>《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为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运河文化研究》《常州三杰研究》《常州文化》《文学》《艺术》等。投稿的要求:1.稿件字数以8 000字左右为宜。2.稿件务必写出200~300字的摘要,3~5个关键词。

    2025年01期 v.43;No.206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