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荣望;
乾、嘉、道时期,江南闺秀题画诗词多具备社交性质,本质是闺秀向外表达的感受与认知,凝聚着对外表达与自我书写两重要义,因而其间也呈现当时社会空间中的女性形象,蕴藏着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时期闺秀题画诗词的女性书写涉及两方面:一是超越平庸生活,实现脱俗,她们在诗词中营造美好情境,烘托飘然欲仙之感,突出隐逸之心,强调才华之展现,以此描绘美好脱俗的女性形象;二是深受儒家理想女性形象的影响,女性无法彻底摆脱妇女日常生活职责,所以这类诗词往往陷入公式化窠臼,不过仍有一些闺秀凭借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尝试突破。因而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实则联系在一起,二者共同描摹出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
2025年01期 v.43;No.20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周莹;刘嘉伟;
元代著名隐逸诗人朱希晦于元顺帝至正末年隐居瑶山,其人甘贫乐隐,博通群籍,有名士风范,其诗歌各体皆备,得唐代大家之精要,无雕琢萎靡之气。朱希晦因时而作和因地而作的2类山水诗体现了其诗歌创作中的自然意识。其咏怀诗主题可分为忧民之叹和隐逸之思两大类,多表达他对生命的思考,其忧民之作兼有“诗史”之功,其隐逸之作在元代隐逸现象和休闲心态的影响下,呈现出更加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朱希晦诗作五言清丽,七言典雅而有雄壮之气,在元末盛行秾丽诗风的南方诗坛别树一帜。
2025年01期 v.43;No.20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吕沁妍;
毕飞宇的长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是他自现实主义转型以来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这部小说通过透视社会的众生群像,揭示了微观权力奴役人性且以代际承续的方式不断扩张的本质。小说出现的瘙痒、疯癫和失语症是关于身体病痛的隐喻,亦是人物崩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征。作者探照记忆深处情感创伤,用弥赛亚的寓言构建出对“能够”世界的双重反叛格局,从而进行自我疗愈。在“伤害”这个永恒的母题之下,毕飞宇进一步深化了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2025年01期 v.43;No.20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周东方;
论者通常从生态批评、物质书写、神话母题等角度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路》,但却忽视了作品对后911时代美国社会文化的指涉和隐喻。《路》以寓言化的手法呈现911事件后美国民众的恐惧和焦虑状态,体现了麦卡锡对美国社会心理深刻变迁的独到见解与深切关怀。文章以故事中的恐惧情感为线索,揭示小说科幻外表下影射的灾难后美国社会个体间普遍存在的“他者恐惧”现象,阐明恐惧的深层根源在于布什主义不断渲染的善恶二元观念,并指出小说家认为“无条件好客”这一西方悠久文明传统不仅是对抗个人恐惧情绪的一剂良药,更是重塑健康、非异化人际关系的关键策略,为后911时代美国社会乃至更广泛的人类社群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救赎路径。
2025年01期 v.43;No.20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熊梓渝;
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记忆的奥秘,他全部创作的核心在于记忆。对此,他深受普鲁斯特的影响,两位大师由此展开了文学对话。值得一提的是,出于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流亡身份,纳博科夫并没有全盘接受普鲁斯特的“非自主性记忆”学说,相反,他极力强调“自主性记忆”的决定性地位。不同于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始终将记忆作为一种工具,从而避免了前者对记忆的过度依赖。一方面,纳博科夫有意“误读”普鲁斯特,并拒绝普鲁斯特的记忆学说,另一方面,尽管存在许多差异,纳博科夫是在普鲁斯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记忆艺术,这从侧面反映出纳博科夫与普鲁斯特之间文学对话的多义性与复杂性。
2025年01期 v.43;No.20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