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路嘉煜;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科学阐释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就理论贡献而言,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刻揭示;就科学内涵而言,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为价值原点,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框架,以制度设计与实践导向构建治理路径,以方法论与安全统筹夯实治理底座;就实践要求而言,习近平经济思想聚焦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五对关键关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治理范式。

    2025年04期 v.43;No.20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第二个结合”的三维逻辑

    赵蓉;沈蓓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对历史文化经验的总结和具体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义,彰显出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探索创新路径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出新的文明形态。因此,“第二个结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2025年04期 v.43;No.209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常州三杰研究——纪念恽代英诞辰130周年研究专题

  • 本土化与创新:恽代英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

    唐欢;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恽代英系统吸收并创造性转化列宁的苏维埃革命理论,探索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路径。他提出以工农联盟为核心、政权归人民所有的民主政治构想,主张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与基层苏维埃组织,推动革命重心从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其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探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自觉,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亦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2025年04期 v.43;No.209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恽代英与《阶级争斗》的翻译

    朱倩霆;

    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起草并通过了《爱尔福特纲领》。为扩大纲领的影响力,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领导人考茨基针对纲领的难点、要点撰写了《爱尔福特纲领解说》。1920年,恽代英受陈独秀委托翻译《爱尔福特纲领解说》,译作以《阶级争斗》为名。《阶级争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阶级斗争观的书籍,它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恽代英等人受其影响,从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025年04期 v.43;No.20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太雷青年运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赵重光;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为我们党早期的青年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张太雷青年运动思想受其早年经历以及所处时代影响,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张太雷青年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用先进的思想指导青年、有坚强的组织领导青年、用正确的方式团结青年。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新时代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加强青年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共青团建设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43;No.209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太雷的青年团组织建设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吴清松;

    张太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运动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青年运动的具体实践,形成系统的青年团组织建设思想。他主张:青年团的组织建设须走与青年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思想建设重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青年信仰根基;政治建设明确坚持党的领导,确立正确的党团关系。重温张太雷关于青年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对新时代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必须重视青年的先锋力量,坚持为党育人,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共青团的组织创新,确保共青团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的坚固桥梁。

    2025年04期 v.43;No.209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常州文化

  • 清代常州诗人刘嗣绾家世考

    卫倩格;

    刘嗣绾的家族常州武进西营刘氏有重读书、重名节的家族传统。刘氏先辈世代为官,清廉正直,重视忠义、道义和名节。刘嗣绾父母才华斐然,待人真诚,为人正直,教导子女以身作则。刘嗣绾年少才高,坚韧正直,在宦游生涯中保持积极入世的心态,皆因受其家风影响。考察刘嗣绾家族成员,对于分析刘嗣绾的生平、为人和创作有所裨益。

    2025年04期 v.43;No.20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锡剧对演艺新业态的探索——以园林版《珍珠塔》为例

    李燕;

    为走出当下锡剧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戏曲人才断层等困境,常州市锡剧院在坚守戏曲传统和戏曲美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戏曲与文旅融合新路径。根据当下受众的新审美需求,常州市锡剧院从拓展演艺新空间、探索演艺新模式、制定传播新策略等方面入手,探索锡剧演艺新业态,成功打造园林版《珍珠塔》。该剧已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良好范例。

    2025年04期 v.43;No.209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

  •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母性书写:惧母、母性赋能与母女共同体

    吴超;王欣欣;

    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以母性为主线,通过描绘代孕与跨国收养等敏感社会事件,聚焦家庭关系,深入剖析当代社会中的多重议题。文章以艾德里安·里奇提出的惧母症理论与安德莉亚·奥莱利的母性赋能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探讨小说中的女性如何通过母性赋权反抗母职规训、实现主体性重构,从而形成母女共同体关系的新型范式。

    2025年04期 v.43;No.209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硝烟下的城市:韩素音《瑰宝》中的城市书写

    赖倩怡;

    韩素音的半自传体小说《瑰宝》植根于20世纪中叶解放战争与冷战格局交织的历史语境,展现了战争裹挟下个体命运的动荡。作品呈现了战争阴影下城市空间的分裂性与包容性共存的特质,通过微观视角刻画人物群像,凸显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精神韧性与生命姿态。小说以人道主义关怀表达了对战争本质与城市命运的深刻思考,传递出构建平等、包容、多元的理想城市及世界秩序的愿景。

    2025年04期 v.43;No.20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

  • 戏曲副文本视域下《西厢记》人物论探赜

    季思媛;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其序跋作为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人物摹写理论。从创作者视角出发,该作品遵循“中人性情”的原则,精心塑造角色,既强调性格的真实性,又追求个性创新与突破,同时严格把握角色塑造的边界。此外,通过拟画批评的巧妙运用,评点者以诗性的修辞方式生动描绘人物,展现出“应物象形”“传神写照”的艺术魅力。戏曲人物的独特气质将《西厢记》推向清雅之境,进一步彰显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2025年04期 v.43;No.20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地诗学——浅谈《西高地行记》中的行走叙事与藏地文化书写

    毛黄敏;

    当代藏地书写常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是消费主义对“香格里拉”符号的浪漫化征用,另一方面是启蒙话语对藏地的“他者化”凝视。阿来在其小说《西高地行记》中试图突破这一认知僵局,他通过现象学意义上的低速实践,以“行走”为方法论,以身体为生成媒介,将藏地文化从符号囚笼中释放,最终完成主体性建构,实现空间、记忆与身份的多维互动,展现藏地自然与人文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2025年04期 v.43;No.209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贝托·波拉尼奥《荒野侦探》中的流亡书写

    朱培;

    波拉尼奥的作品贯穿着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普遍关注,流亡是其小说的主题之一。流亡不仅是其小说《荒野侦探》中人物的普遍生存状态,也是波拉尼奥的亲身经历。在流亡状态下,个体会把对自我的认同看作生命的本能,从而反复吟咏并歌颂青春、牺牲、理想等主题。波拉尼奥通过对个体流亡与群体流亡的书写,揭示了当时人们的惶恐与失落情绪。《荒野侦探》在叙事上呈现流动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体现了波拉尼奥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文学使命的追寻。

    2025年04期 v.43;No.20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艺术

  •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徽州民谣传播机制与认同策略研究

    赵昕;陶然;

    在全球化背景下,徽州民谣面临传播受限与文化认同弱化的问题,这实质上反映出其互动仪式链的运作受阻。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仪式要素、仪式过程与仪式场域3个维度,以历时性视角探讨徽州民谣互动仪式链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传承动力,并以共时性视角,分析数字化时代下的传承策略,提出“具象符号回溯源头—文本机制推动传播—文化认同实现凝聚”的优化路径,旨在推动徽州民谣在新媒介环境、城市文化空间与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与传播策略创新。

    2025年04期 v.43;No.20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失语与重塑:电影《向阳·花》中女性群像的现实主义表达

    张菀芸;王英杰;

    现实主义电影《向阳·花》聚焦现实社会中刑满释放的女性群体,揭示其在重返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三重“失语”困境。影片以构建“非亲缘型关系”的女性情感共同体作为叙事切入点,通过对劳改女性“污名化”的反思与批判,推动女性主体身份的重构与认同。在女性群像的塑造方面,影片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悲情叙事”的惯性模式,转而通过“暴力抗争—经济突围—自我认同”三重路径,呈现女性群体“向阳而生”的韧性意志。影片的叙事视角从个体女性的“苦难奇观”转向群体女性的“韧性叙事”。这种影像范式的创新,一方面深刻反思并批判了现代社会结构对边缘群体的规训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瑕疵的生存者”女性形象的影像呈现,为现实主义电影中女性形象谱系的拓展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叙事样本。

    2025年04期 v.43;No.20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语言文字

  • 副词“日见”的词汇化及其动因和机制

    白晶玉;张言军;

    副词“日见”源于战国时期“日+见+NP”结构。隋唐时期,“日+见”开始与谓词性成分连用,由“日+见+NP”发展为“日+见+VP”,随后,“日+见”固化并呈现出副词化的倾向。宋元时期,“日见”虚化为副词后快速发展,至清代发展成熟。“日见”的词汇化主要受高频使用、韵律制约、句法搭配和语义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并借助重新分析和心理组块两种机制实现了转变。

    2025年04期 v.43;No.20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汉语“馒头”名称的共时分布和历时演变

    王亚欣;贾燕子;

    文章以“馒头”及其异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考据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该词的演变机制与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方言调查结果,揭示“馒头”异名在当代汉语方言区的分布规律,通过文献计量与历史语料分析,追溯“馒头”从唐代以前的泛称“蒸饼”到现代地域性异名的历时演变轨迹。“馒头”异名的形成既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时层面的动态分化机制,又反映了共时层面方言接触与文化认同的复杂互动。

    2025年04期 v.43;No.209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纵横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可及、边界、因应

    刘育猛;陈鸿;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之可及表现为其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内容、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多个领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机遇。其边界则表现为:教育的“学习化”趋势简化了教育理念,学习的“悬浮化”趋势引发了知识生产不透明,教育的“庸常化”趋势消解了创新。教育者应该采取以下因应之策:政策先行,提升数字素养;技术跟进,关注技术落地;科技向善,坚守伦理底线;标准统一,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等。

    2025年04期 v.43;No.209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探析

    张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能力、阐释能力和运用能力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推进党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内在要求、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要求、持之以恒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客观要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引领力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坚定理论信仰、加强经典学习、强化理论阐释、增强育人能力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2025年04期 v.43;No.20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稿约

    <正>《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为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运河文化研究》《常州三杰研究》《常州文化》《文学》《艺术》等。投稿的要求:1.稿件字数以8 000字左右为宜。2.稿件务必写出200~300字的摘要,3~5个关键词。

    2025年04期 v.43;No.209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